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中美主播约辩”事件的传播学解读(2)

从媒介形象和认知形象的角度而言,在“约辩”的内容中,一开始翠西·里根对于刘欣的介绍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言人,而刘欣则称自己以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的身份来进行对话。”接着,翠西·里根问道关于中国企业偷窃知识产权、华为打击威胁通信产业等问题,试图间接地引导刘欣承认美国是受害者,而刘欣则以“如果你想改变规则,则需要双方的共识”表达了立场。值得注意的是,刘欣对“国家资本主义”的阐述,纠正了西方媒体和民众对于“国家控制一切”的误解。这些实例都体现了中国国家形象在“中美主播约辩”这一个“媒介事件”中的重新建构。

对话不对抗,平等不傲慢。中美之间存在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平等对话和交流,需要更多这样的“媒介事件”提供国家形象建构的平台。

(二)建构国家形象的渠道启示

回顾整个约辩事件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建构国家形象的渠道。第一,我们需要建设更加系统化、国际化的传播渠道。中国应借助外文网站或国际电视台, 充分利用Facebook、Twitter等海外社交媒体资源,结合央视新闻、微博等国内媒体平台,积极建构的良好国家形象,在媒介事件中传播更丰富、更优秀的中国形象,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受众了解真实的中国形象。第二,用“软传播”的理念建立和谐的传播环境。“软传播”则要求与生活密切相关,注重传播环境的和谐。不生硬嵌入,不强制灌输,通过不同角度更“软”地表现一个国家的形象,从而提高国际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认同感。第三,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当事件的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相关时,应当及时合理地设置议程,引导公众舆论。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在国际上迅速传播的事件,需要一个可以进行“议程设置”的角色。而在“中美主播约辩”事件中的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由于其工作语言的特殊性(英语)和传播性质,便担当了在设置议程的角色。

三、“约辩”思考:“约辩到对话”背后的话语权博弈

随着新媒体技术进步和社交媒体盛行,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影响着外界对中国的判断。“约辩”已经拉下帷幕,回顾这次中美两位新闻主持人之间的“约辩”,几乎没有情绪化的碰撞,反而充满了客观与理性。刘欣在结束“约辩”后表示,她并不认为这是一场辩论,而认为更像是一次交流,一次交谈。“从约辩到对话”的背后,不仅是中美两国媒体的竞争,也是中美两国国际话语权的博弈。

法国思想家福柯最早提出“话语即权力”的观点,即不能将话语和权力分割,真正的权力需要通过话语来实现。当权威媒体发出声音后,受其影响的受众很难听到其他不同的意见和话语,久而久之形成舆论的共识。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FOX Business)和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作为两个不同国家的媒体,他们所吸引的大多是倾向于自己立场的受众,并且通过自己所表达的话语形成自己的“权力”。

从宏观来看,长期以来,国际舆论圈的格局的确是以西方为中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多极化的世界也逐渐孕育了“去中心化”的世界信息体系。权力的分散使得西方媒体面临难以垄断消息源的困境。但即便如此,美英媒体在“去中心化”的格局中仍占据优势。[3]尽管西方媒体依然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但是“中美主播约辩”事件也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声音”的出现。在国际传播领域,争夺话语权的背后是国家间实力的较量,也是对国家影响力和地位的博弈。话语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实世界权力关系博弈的格局。

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国的话语传播,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提高中国话语权的诉求将会在国际社会的新闻传播领域愈加重要。同时,这也体现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的重要性。

四、结语

作为一个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传播事件,“中美主播约辩”事件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传播学理论。从“约辩”的序幕到对“约辩”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符号”“媒介”“流量”“话语”等因素影响着整个事件。而事件背后的成因和影响,也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鲤.全球性媒介事件中网络媒体与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人民网“世博专题”有关中国报道的阶段性分析[J].人民网,2010,12(23).

[3]沈国麟,樊祥冲,张畅.争夺话语权:中俄国家电视台在社交媒体上的话语传播[J].新闻记者,2019(4):65-77.

[4]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冯宇冰.从符号传播学维度解析文化综艺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J].新闻研究导刊,2018(12):117-118.

[6]王圣.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研究—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传播时代建构主义的解读》[J].新闻与写作,2019.

[7]肖俊.从福柯的话语权理论看网络舆论带来的权力博弈[J].新闻传播,2013(3):113-116.

[8]邵培仁,沈珺.新世界主义语境下国际传播新视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99-10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