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奋力追赶科技的他们:为了买菜而触网的老年人(2)

威海路站点去年10月开张,那几天,太阳公寓的业委会主任赵纪松很是兴奋。他曾经特地向静安区人大代表反映“老人的菜篮子太重了”——步行去最近的大沽路菜场需要15分钟,而且不少老人觉得菜价“适合白领,不适合退休工薪阶层”。

因此,在威海路站点开门前的两个礼拜,赵纪松就开始“造势”。他在小区不少地方都贴了箭头标识,标识上写着“2018年南京西路街道为民工程”。

“虽然提法不规范,但它符合老人的消费心态。”赵纪松解释,这样做是为了打消老人较重的戒备心。

开业后,赵纪松目睹盛况:清晨7点刚过,送菜车在小区门口一卸货,老人们纷纷在菜筐里迅捷抄起几包卖相最好的蔬菜,一路小跑跟着工作人员走到设摊处,赶忙结账付款,放入自家小推车。

俞忠喜是“到家好菜”平台的负责人,她总在这时婉言阻止,“有时老人后悔自己买多了,工作人员就爽快为他们办理退款”。

“在社区,我们把包装做得简单很多,尽可能让利给老人。”俞忠喜说。尽管如此,有机蔬菜在社区销量很少,大部分人都选择价格便宜的普通蔬菜。久而久之,每天配送到社区时,几乎都不再主动摆放作为农场拳头产品的有机蔬菜。

79岁的退休小学语文老师严纫英去乐龄站点买菜时,常听到有老人抱怨“菜价越来越贵”,她总是争辩几句:这家的菜从田里摘下就打包了,没有洒水,放好几天也不坏,地摊上的菜能做到吗?“宁愿吃少一点、贵一点,也要吃好一点。”

严纫英在消费理念上属于老年人中的“少数人”。她刚退休那几年,上海的精品超市在南京西路、淮海路布局,她就踊跃买来这些比菜场里贵上两倍的菜。

但她有个“喜欢看实物”的习惯,这和多数老年人一样。去年平台组织老人去农场参观,严纫英第一时间报名。参观过程中,不少老人带着怀疑的眼光发问。农场一位技术人员全程陪同,连“是否用农药”等问题也毫不避讳、诚恳解释。老人们不再质疑,当天许多人都在现场下单了买一送一的糯米。

5月30日上午,延安中路乐龄站点,老年人一早就来领取手机订菜、现场买菜。 杨书源 摄

【艰难】

技术鸿沟至今仍存在

6月1日上午,忻宏光犯嘀咕了:要帮助不会用手机支付的同龄人买菜,究竟是一直为他们代劳,还是教会他们方法更合适?

那天早上近9点时,在工作人员帮助下订了蔬菜的顾春花(化名)款款而来,本打算提了蔬菜就走,却发现,配送员在卸货时把她的订单误送去别的站点。

顾阿姨等得着急,想挑别的菜替代,却发觉现场的菜都不是自己爱吃的。约摸50分钟后,配送员送来顾阿姨的菜,还多送一包西红柿致歉,她的面容总算舒展。

“真的是要学微信买菜了!”顾阿姨有些不好意思,“我不要绑定金额很大的卡,绑我的老年人补贴卡最合适,只有几百元。我也不要让子女往我微信里发红包存钱,他们都忙……”

实际上,“到家好菜”刚刚落地在社区时,公司特地派来工作人员现场一对一讲解。站点旁还设立了19英寸的触摸电子屏,屏幕上显示购买页面,老人可以多加练习。威海社区更是请了隔壁民立中学的学生志愿者,一对一教老人操作。

然而,障碍不仅仅只是操作方法的掌握。许多老人常年使用按键老人机,根本无法操作,也有的老人对于把钱绑定支付平台有些顾虑。

我在午后的陕西北路站点遇到了3桌读报的老人,问他们谁会用手机支付,一阵沉默后,他们一致推荐一位年逾八十者。“他会用手机订菜付钱的!”老人抬高嗓门夸奖。

即使是勉强学会使用APP订菜,也常有差错出现。前两天,俞忠喜一大早就气喘吁吁从威海路站点跑到延安中路站点,为的是寻回一位老伯“点错地址”的菜。

严纫英早在线上支付平台兴起之初,就想学会网购,但遭女儿一口驳回——您手机操作不熟练,容易误操作,我帮您下单。

担心误操作引起资金损失,严纫英却步了。每天傍晚,她都去敲邻居家的门,在邻居手机上看看明天能订的菜种类,再回去请女儿帮忙下单。

今年6月,女儿举家搬去美国,严纫英再次提出希望女儿教会自己网购,得到的回复是:我如果教你,可能学得不全面,你还是去老年大学报个班。

那么,在老年大学,真的能学会网购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