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奋力追赶科技的他们:为了买菜而触网的老年人(3)

我来到静安区老年大学求证。教授苹果手机应用课程的王老师说,这门课的确涉及许多方便老人生活的APP,比如微医、百度地图和大众点评,但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课堂上只是点到为止。

“如果我们现场教学老人们用银行卡绑定线上支付软件,背后带来的资金安全问题我们很难控制。”王老师解释。

技术鸿沟,在“到家好菜”运行的这一年里依旧存在。

比如,数十筐蔬菜的现场销售,和平台的开发初衷背道而驰。俞忠喜告诉我:这些在筐中的菜只是样品,为的是尊重老人喜欢看到实物的购物习惯。“最理想的状态是老人们都线上下单支付,直接来提取打包好的菜。”可是,理想状态始终没有达到。

去年10月,重华小区的站点由于老人们当街选菜付款,被冠以“扰民”投诉。今年开年后,重华站点暂时关停,因为仅有的两三单线上订单实在难以为继。

截至目前,原本在南京西路设立的5个提货站点已经压缩成了3个。

而至今仍在威海小区的“小崔摊”,却已足足生存15年。即使是七八元钱的蔬菜,只要老人腿脚不便,老板小崔就送货上门。几位老人担心小摊被取缔,甚至凑钱为他做了“社区便民服务点”的牌子,挂在摊上醒目位置。一位居委会工作人员无奈告知,他们一直盼望随着“到家好菜”这样的正规生鲜蔬菜供货商入驻小区,小崔摊会在市场竞争中自然而然离开。

不过,这谈何容易。

【愿望】

要努力追赶“这个时代”

端午前最后一天出摊,忻宏光发现蔬菜筐里有5个“黄贝贝”,有些担心销量不佳。毕竟这是“外国品种南瓜”,站点平日里很罕见。

不被看好的“黄贝贝”却成了那天老人们的热门话题。有位阿姨赶紧挑了一个买单,很是得意:“我之前在这个小南瓜里放上鸡蛋羹隔水蒸,我孙子吃得精光……”

“我家小孩爱吃什么”,这几乎是买菜的老人之间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每当节假日,68元买一送一的童子鸡卖得特别好。“我一般买来两只童子鸡后,都把其中一只带到女儿家里。”这话是严纫英说的,而大多数老人也是如此。

这个助老生鲜平台能否完全取代传统菜场对于老年人生活的意义?现在来说,依旧难以实现。

在“到家好菜”平台,肉类几为空白。公司对此的解释是出于质量控制的考虑,他们很少供应非自家生产链的商品。

一周固定3次在陕西北路提货点买菜的韩阿姨,怀念过去的“西马路菜场”。“当时梭子蟹在摊头上是放在木屑里的,一个个张牙舞爪;现炸的肉皮十里飘香……”她回忆得神采飞扬。

最近一周,赵纪松又去探了探威海路站点的现状,发现客流量大不如前,有些失望。

在传统菜场和电商巨头的夹缝中,一个为老服务的小众平台若要继续走下去,比生意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发现。这或许是让智能科技慢慢成为老年人习惯的唯一“笨办法”。

俞忠喜告诉我,平台已在改变优惠模式,“改变之后,已经学会订菜的老人在用自己的账号帮助其他人订菜时,还能享受到优惠”。此外,威海居委会为了支持这个助老线上平台长久生存,也把一些社区活动的奖品设定为站点的蔬菜。

6月6日上午有阵雨,延安中路的提货站点被搬到了室内。 杨书源 摄

一座超大城市要精细化管理,必定要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息息相关。不仅要直面解决“买菜难”“买菜贵”问题,还要尊重老年人对买菜这件事的乐趣。

细枝末节中,也可见绣花功夫。

在严纫英的手机号码簿里,有四五个信得过的菜场摊主的电话,都是她“实地验收合格”的摊位。即使后来家里来了全日制工作的家政员,她依然要自己去菜场,和摊主聊天,辨识各地口音,以此寻找还有自留地的上海近郊人。

“如果在一个摊位上西红柿有两种价格,我会刨根问底,这时摊主就会告诉我价格贵些的西红柿是他自家地里种的,产量小但质量好……”严纫英将她的买菜经都记在本子上,请家政员根据本子里的记录来买菜。

“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事情每天值得你花工夫去做,买菜算一件。”严纫英和我交心。

她说,她有一个较难实现的愿望,就是“这个站点能够长长久久开下去”;还有一个相对容易实现的愿望,“快点学会自己操作线上买菜付款”。

她笑着补充了一句——她要努力追赶“这个时代”。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