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疫情之下如何应对需提升公众媒介素养(2)
时间:2020-02-29 2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张涛甫:从传播特点来看,自媒体不受时空限制,能提供多元化的海量信息,而且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信息是在互动中传播的,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可以随时互换和交替,形成一个动态的交流系统。 比如,微博的传播不是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而是裂变式的广泛传播。一条微博可以被转发,转发后还可以再转发。这就形成了网状传播结构,产生了几何级数裂变的立体传播效果,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 而从内容生产过程来看,自媒体发布者不像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接受过专业训练。他们缺乏专业素养,不受新闻传播伦理的约束。而且,和传统媒体不同,自媒体不存在“把关人”意识。个体用户发布、转发消息,既不会核实消息来源,也不像传统媒体一样注意遵循客观、公正和平衡等新闻准则,这就导致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大量真假难辨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 解放周末:是否可以说,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降低了媒体的门槛;传播手段发生了变革,从而导致了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 张涛甫:确实如此。当前我们处在一个“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时代。媒介的音量是空前巨大的,当然其中也不乏杂音、噪音。 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下,每个人都处在自己的活动网络当中,处在自己的信息圈里。但当这次关涉生命安全的空前的疫情降临时,所有人都处在了共振和共情的情境当中,大家的感受注定比平时更为强烈。所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一篇文章中称,此次的新冠病毒疫情,是第一次真正的社交媒体信息疫情。 在极其复杂的信息场景下,仅凭既往经验是应对不了的 解放周末:与疫情有关的海量信息当中,有一部分是谣言。在日常生活中,“谣言”是一个贬义词。在传播学中,是如何定义“谣言”的? 张涛甫:“谣言”指的是公众普遍关心但还未经证实的信息。它自古就有,而且存在于任何一个时代。因此有种说法:“谣言是最古老的传媒。”谣言涉及公众关注的内容,因此具有新闻性,所以谣言又被称为“即兴的新闻”。 当前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信息是海量的,也是非常复杂的。我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信息,已经经过一个或多个可靠渠道证实它的真实性或科学性,我称它为“白色信息”;第二类信息,已经被可靠渠道或方式证实是虚假的或不正确的,我称它为“黑色信息”。在这两类信息之外,还有一类信息,暂时还没有有说服力的方法来验证究竟是真还是假、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它处于黑和白之间的中间地带,模糊不清,我暂且称它为“灰色信息”。 如果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把黑色信息当作灰色信息,甚至是白色信息;或者把灰色信息当作白色信息时,就需要辟谣。 解放周末:受众为什么会对信息产生误判? 张涛甫:以这次疫情为例,从客观原因来说,新冠病毒是此前从未出现过的病毒,对很多专家来说都是未知的。全球顶尖的医学专家都在夜以继日地研究攻克新冠病毒,但其背后仍有许多人类未解之谜。专家们都不甚了了的科学知识,普通人对有关信息的真假更加难以辨认。 而从主观原因来说,能否正确判断信息,与个体的媒介素养有关。 解放周末:什么是“媒介素养”? 张涛甫: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多元化媒体和各种资讯面前,所具备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造和生产能力。个体的媒介素养有高下强弱之分,媒介素养不高,容易成为不实信息的受害者。 解放周末:哪些人容易成为不实信息的受害者? 张涛甫:第一类是青少年,他们缺乏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是不实信息的易感人群。 第二类是老年人。老年人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较弱,往往依靠积累多年的生活经验作为选择、判断信息的依据。但是时代变化太迅速,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继续用既往经验应对当前极其复杂的信息场景,是应对不了的。另一方面,某些自媒体为博取流量,会迎合讨好目标受众。它们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喜好、语言习惯等把握非常到位,铆足劲儿去寻求老年人群体注意力的最大化,传递信息。因此老年人也是不实信息的易感人群。 而第三类易感人群,是文化层次、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通常来说,个体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越多,对问题的理解分析的能力会更强一些。平时缺乏知识储备,理解、综合、批判、反思能力相应会弱一些,也就容易被谣言和流言捕获。 公众媒介素养不是“口红”这样的装饰品,而是社会发展的刚需 解放周末: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那么,媒介素养究竟从何而来? 张涛甫:媒介素养的获得方式,一种是自得,也就是受众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提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