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剧失范现象带来的伦理问题思考
时间:2019-07-10 17:3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细雨成阴 点击:次
[摘要] 近年来,自制网络剧大量涌现。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低俗化、大尺度暴力镜头,以同性题材为噱头等失范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热门网剧《太子妃升职记》,以此来浅析网络剧失范现象带来的伦理问题及其思考。 [关键词] 网络剧;失范现象;伦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J9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6-0000-02 截止2018年6月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12亿,网络视频的用户使用率达到76%。[1]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剧呈井喷式地涌现。网络剧有题材广、种类全、迎合年轻人的风格、创作空间大,可以全方位满足受众需求的特点。在网剧盛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本文以热门网剧《太子妃升职记》为例对伦理问题做个剖析。 一、解析《太子妃升职记》的失范现象 (一)以浮夸造型吸引受众,实现商业盈利 《太子妃升职记》善于运用“擦边球”的方式渲染一些大尺度场景,剧中存在大量演员扮相带裸露的不当镜头。如剧中太子妃与其他妃子的大部分戏服都是衣不蔽体,太子则是袒露胳膊,配上短裤、凉鞋。如此令人咋舌的夸张造型,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但实则对艺术表现和剧情需要并无太多帮助,纯粹是为了吸引眼球的商业行为,通过吸引眼球的内容获取最大化的受众关注度,最终通过售卖受众关注度实现商业盈利。 (二)迎合低级趣味审美 《太子妃升职记》中庸俗低级趣味的桥段占比很大,剧中不乏一些恶俗的笑料和片段,涉及到“带挑逗意味的暗示性画面、台词”的场景频频出现。这些场景对剧情发展并无帮助,且缺乏深度的叙事技巧。网剧很大一部分都是从网络小说的基础上改编的,叙事手法多以非严肃的娱乐为主,所谓的“突破和大胆”不过是在无厘头与恶俗上做文章。网剧的宏大叙事手法被消解,迎合了大众的低级趣味,满足了受众短暂视觉冲击追求的快感,使编剧方向朝碎片化发展,进一步强化着审美异化现象。 (三)抓住受众的猎奇心理 剧中也常常出现 “表现和展示非正常的两性关系”的场景,如剧中太子妃还没接受自己是女儿身的时候,她的乐趣所在便是与太子的妃子和自己的丫鬟调情,剧情中很多的场景是太子妃对同性女生做出带暗示性的举动,这样的大尺度画面加上具有“同性”色彩的暗示令许多观众倍感新鲜和特别。因而设置这样的剧情,抓住了当今对“同性”话题的热度和受众诉求,也迎合了受众的“猎奇”心理。 二、网络剧失范现象所带来伦理问题的表现 (一)不利于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多数网剧不仅充满投机心理,同时也粗制滥造。一部题材类型的网剧火了之后,市场上马上出现了诸多同类型的网剧,说是“借鉴”,实则不少都含有“抄袭”成分,比如网剧《屌丝男士》中的一些桥段是直接照搬德国喜剧小品《屌丝女士》。在网剧发展得热火朝天的情况下,加强对网剧的管理对整个行业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没有一个管控的标准,一些投机取巧的小制作公司会为了博取利益而想方设法借各种出格的场景和噱头来挑战行业底线,最终不利于这一行业的良性发展。 (二)触碰社会道德的敏感题材,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近年来播出的网络剧如《太子妃升职记》、《上瘾》等都涉及到敏感的同性之间的情感故事,“同性”题材在我国传统影视出品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雷区。而网剧凭借着其审核机制的漏洞,抓住了这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创作题材,将其热度最大化的发展。若任其发展,不仅会一步步地消磨掉艺术的价值,它还将对未成年人世界观的形成产生影响。有研究显示,当青少年无法分辨媒介所塑造的虚拟环境与真实的社会环境,当他们接触媒体呈现的内容时,他们倾向于把自己融入到其中并产生认同感。传媒的冲击也会慢慢渗透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引起大众的审美异化,不利于传播社会正能量。 目前受到大众和市场所追捧的网络剧集基本呈现为“低俗化”的审美内核。许多网剧在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上都有意地迎合受众的媚俗,包括色情、血腥、同性等,对人的感官和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过分在猎奇和关注度上做文章,会使得艺术性流失,走向低俗和肤浅,异化大众的审美。而不少网剧为了刻意营造一些人物之间的冲突性,刻意放大一些社会矛盾,比如网剧《青春期》大肆渲染青春期少女的叛逆行为、畸形的校园生活,不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社会秩序的混乱也会引起大众行为的失范,具体而言就是“物欲化、粗俗化、冷漠化、躁动化、无责任化和浮夸虚假化”。[2] 三、网络剧伦理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 提高网络技术,实现内容分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