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地方新闻 >

兴化:左手郑板盐城金鹰国际影城桥,右手施耐庵

  郑板桥塑像

  江苏省兴化市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近年来,他们在对外推介时,必提“板桥故里,水浒摇篮”,因为在这片古称昭阳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等世界知名文豪和书画家。兴化人尤其以此两位先贤为傲,并且一直在效仿。

  中国人追求死后“流芳百世”,有的人只活成牌匾,被高高挂起却难以亲近。郑板桥和施耐庵,在兴化不仅是供奉的牌匾,不仅被敬仰,还很好地被传承、被模仿、被津津乐道。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

  农妇写的小说“登堂入室”

  在兴化入住酒店,房间案头放着两本书,一本是《兴化旅游》,介绍兴化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类似的书籍,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另一本则与众不同,是小说《大沪庄》,是兴化本土的人以本土人文为背景创作而成。更令人惊讶的是,小说作者王玉兰仅是位高中生,毕业后,“做过农民工,玩过大船,卖过服装。年过50才开始涉猎文学写作。”

  在书内页的简介上,我看到了这位乡土味浓郁的大嫂,照片中的她穿着大红的衣服,正在签名售书。简介说,她的作品在报纸和自媒体上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追捧,已出版长篇处女作《沈小菊》,《大沪庄》是其短篇小说集。

  不管《大沪庄》写得如何,一位50岁才开始创作的农妇,已有两本小说问世,并能摆放到星级宾馆供人取阅,确实令人惊讶。难道这是受施耐庵的影响吗?

  我有点兴奋,可兴化的朋友笑着说,“这不奇怪,前两年,有位在‘垛田黄花’风景点卖臭豆腐的农妇,也放下手里的生意,回家写小说去了。”

  “你不是在说笑吧?”我有点给逗乐了。

  “怎么会骗你呢?兴化的很多作家,就是农民,就是教师,就是退休职工……写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他们并不靠写小说养家糊口。”兴化的朋友很认真地说。

  在后来的访谈中,我信了,折服了。

  “《大沪庄》的作者王玉兰是我高中同学。”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纪念馆馆长陈学文说,王玉兰高考落榜后回家种田,搞过运输,开过小店,等家庭稳定了,孩子也大学毕业了,才将高中的写作兴趣捡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现在没有其他工作,只在家里办了个‘小作家培训班’,教孩子们写作。靠培训班生存,也算以文养文了。”

  兴化市郑板桥纪念馆文史顾问郭保康说,2012年4月,兴化市获得“中国小说之乡”的荣誉。其后有一次,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各地作家到兴化采风,晚上吃饭时有人好奇地问:“兴化为什么能成为小说之乡?”一个兴化作家半开玩笑似的回答他:“我们在这里吃饭,兴化现在有不低于一千人,正在灯下写小说。”

  说起兴化的民间文学爱好者,他们如数家珍。郭保康说,顾缸乡东旺村一个叫魏红芳的农妇,既开饭店也忙农活,业余时间就是创作,搞诗词搞绘画。在无锡打工的兴化籍老板有一个茶吧,聚到一起时,就喜欢朗诵各自创作的诗歌散文。“骨子里,他们都热爱文学。”

  兴化市文联副主席汪夕禄对相关情况更熟悉:

  “在上海开出租车的兴化人顾平祥,天天写诗,写完就发给我看。刘宝山也在上海打工,喜欢写小说,出版过一部长篇,前段时间又写出长篇《水殇》,讲国共抗战的,近30万字,还没出版。很多兴化人都有文学情怀,只要闲下来,就写东西。好像不写点什么,就对不起施耐庵似的。”

  “尤杰芬,文正学校的打字员,50岁左右,一直在写小说,先长篇,后短篇。她现在越来越自信,写得越来越好,创作热情很高。没人指导她,纯粹是自发。”

  “王凤祥,80多岁,退休教师,退休后一直写小说,每年都会出版一到两本。写作水平一般,但热情可嘉。”

  “王志红,脑瘫患者,建立一个文学网站,为兴化大部分底层写作者发表文章提供了渠道。”

  汪夕禄说,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在兴化大街上随便找个人谈文学,都能谈得下去。“之前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真信了。”

  兴化的朋友们唠叨着,我的脑袋也快满了。但首先,我的确相信了。

  中国小说之乡

  其来有自。兴化民间创作小说的热情,和获得小说之乡的称号,自然离不开施耐庵。

  13世纪末,兴化东北水荡中的施家桥村,诞生了《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在反元起义中,施耐庵曾全力支持张士诚。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侦查张士诚的部属。为避免麻烦,施耐庵回到兴化隐居,专心于《水浒传》的创作。《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施耐庵因此被称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