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纪录电影《零零后》导演张同道:在纪录生命中反思(2)

  不过,拐上纪录片道路纯属机缘巧合。文学博士毕业前,张同道是一枚不折不扣的中文系文艺青年,成天写小说、诗歌、文学评论,而且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没那么好懂,需要一遍遍咀嚼才能咂摸出个中滋味。

  “一部纪录片留在人们记忆里的是细节,细节是故事性最饱满的体现。”一如他对纪录片呈现细节近乎执拗的坚持,张同道如今还清晰记得当年遇见那群改变他命运的一群不识字的农村老太。“雪落在周朝的土地上”,张同道在那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要不是这天下着小雪,陕北的冬天只剩下土地的黄和老树的黑。靠着窑洞窗户哼唱着自编民歌的老太太名叫库淑兰,她手持剪刀,在纸上拐拐转转,创作着陕北冬天超出想象的颜色——当地民间俗称为“剪纸画”。

  “老太太唯一的特点就是眼睛很大,其他和普通妇人无异。”张同道来之前已经对老人很了解,对这位民间艺术家既感且佩。早前,中央美院画家、民间艺术学者靳之林教授一看见库淑兰的剪纸便称她为民间艺术大师。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之际专门在北京举办中国民间剪纸展,库淑兰的剪纸《剪花娘子》放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正厅。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世界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中央美院还复制了库淑兰老人的窑洞,它被张同道称为“窑洞里的艺术馆”。

  “她是我的英雄。我怀着朝圣的心情,但见到她时确实很意外,没想到她这么普通。”张同道说,“窑洞窗户的旧木头已经露出了木刺,老人用剪纸画遮盖着所有家具的陈旧。库淑兰用的桌子、剪子,都没有什么仪式感,就是农村老太太缝补衣服的炕头。”

  “这么普通的妇人,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我看来,她的艺术成就不亚于齐白石!”几乎在一瞬间,他找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发现:这些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太正是民族文化传承人。

  张同道话锋一转,如果没有靳之林教授,库淑兰这样的老人将和她们粘贴在墙上、炕上的剪纸画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最终消失在风中。

  张同道是真的爱那些花花的剪纸画。拍摄库淑兰时,老人带着他去了原来住过的一个窑洞里。破败的窑洞里只有艺术的残骸——那些半挂在墙上、躺在地上、或褪色或断裂的作品。“剪花姑娘受罪咯!”张同道模仿着老太太的语气,趁我低头记录的空儿,迅速擦了下眼睛。再看他时,眼里的湿润仍旧无法掩饰。

  他顿了顿。“我那时候从事写作,诗歌、小说、报告文学都写过。我在想如何能记录这些老太太。”他先后采访了高金爱、常振芳、高凤莲、白凤莲、王兰畔等老艺人,感到无论多么精确、出神入化地的描写,也无法再现民间艺人的音容笑貌。而她们的后代只能在技术层面学会剪纸,但毕生的艺术体验是无法复制的。

  年事已高,生活困顿,这些民间艺人随时都可能去世,也使得问题更为迫切。他头一次感到文字的苍白无力,迫切渴望找寻到一种超越文字的工具来呈现她们。纪录片成为首选。

  换专业谈何容易,但决定的事情绝不回头,张同道毅然投奔北师大刚刚创立的影视专业,彼时第一届学生都没有报到!

  那时,他以为拍摄剪纸只是一次性工作,待通过电视手段把民间艺术传播出来的心愿实现后再回归文学,谁曾想这一出走便是半生。“再也回不去了,也不想回去了。”

  3

  和纪录片浪迹天涯

  “不客气地说,我虽然读到了博士,见了那么多有名的专家学者,但真正改变我人生道路的是这个老太太。”张同道打开书柜门,双手拿出库淑兰作品集——装帧精美的画册。“拍摄纪录片前我一直在读书,中国的、西方的、历史的、今天的。但从那时起,我决定用十年的时间阅读泥土。”

  1994年秋季,张同道作为老师,和北师大影视专业新生一起入学。在研究生班里,他遇见北京电视台编导陈大立,两人一拍即合,共赴陕北拍摄。1998年,由张同道策划、陈大立编导的《流年》完成,记录了库淑兰、高金爱、高凤莲、白凤兰等民间艺人的生活。此片获得蒙特卡洛电影节一等奖,这也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

  2006年,张同道导演的纪录片《发现民间》以10集篇幅讲述了靳之林教授发现民间艺术的故事,库淑兰、高金爱、曹殿祥、王兰畔、高凤莲、李秀芳这些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集体出现在影片里。只是库淑兰已经去世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