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古装剧中的礼文化表达及其传播价值探析(5)

我国的电视除了“喉舌”功能外,教育功能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公共职能。电视的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教育功能体现为以教育和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节目,无形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广告、文艺节目和电视剧中。[19]以介绍礼文化为主的宣传片和纪录片如果直接进行说教和灌输,未免会让观众觉得乏味。电视剧中没有直接的宣传教育,但其内容已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入到观众的思想观念中,在娱乐的同时完成礼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礼文化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礼乐文化的核心就是教化。《礼记·祭统》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治民即治国,教育民众需要通过“礼”的教化来实现,即“化民以德”“化民以俗”。也就是要激发民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觉,使之按照礼的规范为人处世,把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儒家礼乐教化强调通过礼仪活动、日常生活、良好环境对人们进行熏陶、感染、启发、引导,触动和感化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良好情感,自觉认同礼乐规范,将之内化成内在信念,外化为庄重的言行举止,并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20]

具体到电视剧中,首先它构建了一种礼文化的“环境场”,使观众身处其中就能受到礼文化的熏陶。其次,电视剧还把礼的要求转化为日常的实践和行为规范,《知否》是做得比较好的。古装宫廷剧中虽然也展现礼的内容,但是和老百姓距离较远,并不能起到好的教化和示范作用。甚至会使观众产生只有“三跪九叩”才是礼的误解。而《知否》作为家庭剧,把礼带入家庭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来。完成了一个当代社会由“王公贵族之礼“到“寻常百姓家礼”的传播转换。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家庭情感都是共同情感的根本。以家为场域传播礼文化更易激发人们的亲切感,增进观众的认同感。此外,剧中的角色还可以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礼记·祭义》云“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就强调了礼乐教化中榜样示范的重要作用。《知否》中明兰这个角色就是一个知书达理、忠信孝悌的形象。在如何依照礼的标准融洽人际关系、修正个人行为、维持家庭和谐及践行“仁义礼智信”等方面都给观众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学习范本。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静止的、坚固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它可以立足于新的时代进行新的解释,也可以借助新的载体进行新的表达。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礼文化的思想观念、道德精神也只有转化为我们的世俗日用,被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才可以真正成为一代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戏曲、影视作品,引导人们不断提升道德水准。[21]

传统文化其实并未走远,它一直流淌在我们的日常思维和行为实践中。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古装剧更应该顺势而为,发挥自身在传播礼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承担起传播礼文化的重要责任,推出更多扎根历史、制作精良、文化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

[本文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礼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6BXW044)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按照《朱子家礼》的记录,祠堂内设四龛,自西向东分别为高祖、曾祖、祖、祢所依。

参考文献:

[1]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8.

[2]邹昌林.中国礼文化与儒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8.

[3]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

[4]张兵娟.中国礼文化传播[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8(2):1-2.

[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11.

[7]郑春.朱子家礼与人文关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44.

[8]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8.

[8]胡平生.礼记[M].张萌,译.北京:中华书局,2017:1182.

[9]林正秋.宋代衣食住行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60.

[10]徐吉军.宋代风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43.

[11]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95.

[1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93.

[13]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M].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12.

[14]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5-49.

[15]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16]彭兆荣.论戏剧与仪式的缘生形态[J].民族艺术,2002(6):44.

[17]约翰·费斯克,约翰·哈特利.解读电视[M].郑春明,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社,1993:65.

[18]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4.

[19]孟雯璐.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J].今传媒,2016(9).

[20]马永庆,韩云忠.儒家礼乐教化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J].理论学刊,2018(3):24.

[21]黎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8-07-12.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