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从电子邮件到词媒体:中国网络语言三十年发展历程研究(4)

在发展期,BBS、即时通信依然活跃,完成受众的细分化,成长为网络社区;博客是这一时期的创新平台,经历了从个人自由表达和出版、知识过滤与积累,向深度交流沟通、博客营销功能的转变和融合;网络游戏异军突起,强化了网络的娱乐功能,也逐步成长为网络社区。从网络语言特点看,文、图混合形式逐渐丰富,继续混合使用不同系统符号,新词语仍然大量出现,也被快速淘汰,创造出了独属于网络的文体,幽默的语言风格逐渐成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特点,但也因应社区分化出现风格多元化,口语体与书面体在不同承载平台中略有偏重,总体看形成口语与书面语的融合[2]。

三、活跃期(2010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网络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网络技术不断优化,Wi-Fi和3G、4G等网络的扩展,使得网民能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上网频率和可用的上网场所均有所增加。同时,智能手机价格不断降低,使互联网的接入门槛也逐渐降低。另一方面,网络应用与现实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团购为代表,包括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旅行预订在内的电子商务类应用使互联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以微信为代表,网民的网上交流与沟通更加频繁而深入,网上交流并非面对面交流的补偿方式,而成为补充方式,也就是说,即使面对面的交流如常,人们仍然使用互联网进行社交,如同事、同学间的微信朋友圈。可以说,这一阶段网络应用重心从社会交往逐步向社会经济领域、人际交流沟通渗透。

(一)词媒体

与网络语言发展的前两个阶段相比,自媒体阶段的网络语言已经从侧重于符号创新(如数字、字母、键盘符号)转向造词。二者对权威的解构态度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网络语言不再仅仅追求新奇,而是更多融入了对社会和民生的关注。如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指向权力寻租,“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指向对网络公司服务质量的质疑,“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系列指向物品涨价,2011年的“撑腰体”指向对跌倒老人该不该扶,“丹丹体”指向房地产调控不力,“我反正信了、为领导服务”指向政府作风。如此众多的词语或文体在公众事件发生后便在网络上创造、流传。这种全民造词运动催生了网络热词,富有智慧的网友们将热点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现象进行提炼和总结,最终浓缩成一个有故事、有态度的词,加以传播。这时,词语就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即词媒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指出:“‘全民造词运动’推动‘词媒体’登上舞台。”2011年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微博‘新词语’热词已成为新的信息传递方式,中国互联网迈入‘热词’或‘词媒体’时代。”[3]

从语言学来看,词的简洁、隐喻、贴近生活等特点符合传播者和接受者的需求[4],能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寻找到精准的匹配信息。同时,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强烈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修辞效果,因而吸引了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二)网外扩散

网络语言的网外扩散是指网络语言离开网络语境而移植到其他语境中,主要包括其他媒体的使用、人们日常口语的使用两个方面。

2010年以来,网络语言在报纸、电视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2010年《人民日报》使用“给力”做头版头条的标题,是网络热词第一次走进主流媒体,在各个领域引起轰动;2013年元旦,《新闻联播》在“新年述评”中说:“如果说什么动作最能够代言2012年中国的姿态?最具人气的选择,也许莫过于航母舰载机起飞瞬间的那个‘航母style’。正是带着这份自信和乐观,朝着老百姓的美好向往,中国,走起!”使用了包括“最具人气、航母style、走起”这样的网络词汇。除了国家级媒体,地市级报纸、电台更是紧跟网络流行语,“凡客体、淘宝体、长发及腰体”每一个都被用在版面、栏目中。

除了新闻类作品,文艺类作品中也广泛借用网络语言。在2013年蛇年春节晚会上,语言类节目、主持人串词中网络语言屡屡出现,蔡明小品中,广泛借用了网络文化中的“毒舌”“弹幕”,小品《我心飞翔》这一主旋律小品中也借用了“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的流行语句,这些虽招致网友的贬损,但也可从中看到网络语言网外扩散的强劲势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