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子邮件到词媒体:中国网络语言三十年发展历程研究(5)
时间:2019-12-13 08: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网络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逐步被接纳。2013年1月4日,各地结婚人数剧增,新华社提到选择这一天结婚“与过去人们查黄历、择吉日的习惯不同”,这正是网络语言中把“201314”等同于“爱你一生一世”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受电子商务影响,日常生活中的“买”在网络语言中有不同的说法:“败、秒、团、拍”。“败”是英语buy的译音(选择这个字,是因为花钱与败家有意义关联);“秒”是“秒购”这一促销形式的简称;“团”是团购这一营销方式的简称;“拍”由购物网站拍拍网而来,后来淘宝、易趣也沿用这一说法,指在网上下订单。由于网上交易量的日趋增多,这些词语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 我们再以《咬文嚼字》公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为样本,考察网络语言在人们语言生活中的变化(见表1)。 《咬文嚼字》公布的是年度流行语,2008年,网络语言仅占3条,其他来自于影视作品、小品、奥运会、经济态势;2009年,网络语言有5条,占据了半壁江山;2010年以后,网络语言对全社会流行语的引领作用就十分明显了,基本占7~8条。 网络语言网外扩散的主要动因是网络语言的生存语境有了质的改变。一是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即网民)不再是一小部分人,而是一大部分人;二是网络语言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呈常态化,与社会生活并存,虚拟现实逐步形成。人们都同时生活在两个空间: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虚拟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现实空间是虚拟空间的基础,但同时,虚拟空间对现实空间的再环境化能够影响我们对现实空间的感知、判断、决策。这是网络语言发展的哲学基础,也是网络语言发展的最终趋势——作为社会方言长期存在。 在活跃期,微博、微信兴起,并与电子邮件、BBS、博客无障碍互通,引领着各平台间的融合发展;以网购为代表的网络应用,加重了人们对网络事务的依赖,更促成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融合,形成虚拟现实。从网络语言特点看,文字与图、像的博弈更加明显,新词语更倾向于关注社会事务,成长为词媒体,并因此增强了网络语言的影响力,网外扩散趋势明显。 参考文献: [1]何洪峰.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74-78. [2]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3]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游玉祥.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