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青年网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2)

四是从青年网民媒介应用过程体现出的道德修养来看,调查结果,针对“当上网时遇到一些反动迷信、暴力、色情等信息时,你的态度是什么”这一问题,大部分青年选择的是自觉抵制与有所警觉,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当他们面对不良信息时,仍能保持一定的清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保持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但是,网络毕竟具有开放、虚拟的特征,这些特征极易使网络文化平台成为人们真正表达自我、发泄对现实不满又便于隐藏自我的平台。身处网络“拟态环境”中,青年网民难免会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无法真正辨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甚至无形中为不良信息推波助澜。他们一方面对网络信息存在质疑和偏见,扮演着攻击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沉迷于抒发自我,作为共享和独处的矛盾者,也充当着不实新闻的制造者,不良信息的受害者,甚至成为消费情色信息的隐蔽者。

二、青年网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通过分析青年网民的媒介素养行为,大多数网民沉浸于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呈现出相对缺场的现象。媒介素养(media litetary)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之时,主要目的是针对当时电影普及带来的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呼吁年轻人抵御大众化电影导致的文化趣味腐蚀,可以说最初是一种对于媒介被动的、抵制的态度。[2]自20世纪以来,新的传播技术迅速演变成流行文化的源泉,流行文化的主流形式严重依赖大众媒介,因此,将“媒介”和“流行文化”混为一谈是司空见惯的误解。这种混淆和融合其实也反映出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都会威胁其他的文化类型,比如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青年网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堪忧。

(一)近现代史上“去传统化”的进程,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重要的思潮,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而西方价值观盛行,顺应了青年群体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遮蔽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二)全球化进程降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权

当代社会全球化的推进,加快了个人与世界的联系,使文化形成超越固定时空的限制,并很难聚合为系统的整体和传统,而西方文化霸权以自身语言、思维逻辑和人们不易察觉的规范宣扬西方价值,借由影像视频、书籍等的全球传播,抑制其他文化和价值,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蕴的中国精神话语权降低。[3]

(三)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现行教育体系的边缘位置

中国现行教育体系,受制于应试教育,从幼儿园至大学,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课程,都会让位于专业化、国际化的一些课程。这种课程在设置方式上无形中隔断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年的持续滋养,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

(四)媒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青年网民之间传受错位

首先表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困境。近年来,由于政策的主导,各大媒体也开始制作文化类节目。但是,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你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吗?”有52.48%的青年选择的是“一般般”,被问及“你了解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时,64.96%的青年选择的是“节日与习俗”,56.07%的青年选择的是“饮食文化”,而选择“古典文学”“书法”“四大国粹”“建筑”等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均未过半。作为国之未来的青年群体不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没有建立起浓厚的兴趣,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及方式有待整合。那么,青年群体是不是真的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呢?在2018年6月“匠·心——河南省传统工艺保护传承成果展”的现场,笔者随机访问了一些前来参观的青年,他们惊叹于汴绣、雀金绣的典雅细腻,玉雕的精美独到,还有上千片拓片拼接而成的高浮雕传拓作品,唐三彩、绞胎瓷、钧瓷、汝瓷作品等也都让他们盛赞不已。这充分反映出,并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魅力不够吸引人,而是传播的方式有迫切整改的必要。其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囚于困境。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出现问题,势必会直接影响其传承。珍贵的民间技艺面临着严重断层,老一辈的传承人和新新青年之间的鸿沟因市场经济关系变得更加不可逾越,鲜有年轻人再愿意学习无法立即获得经济产出的技能。当然,也有部分青年痴迷于传统文化,但大多数只停留于兴趣阶段,一旦进入到目前主流的老带新、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中,能坚持下来并作出成绩的寥寥无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