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中国饭碗(3)
时间:2019-06-26 03:1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细雨成阴 点击:次
今年2月份,新的国家作物种质库项目在中国农科院破土动工。新种质库设计容量为150万份,是现有种质库容量的近4倍,设施条件更好,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更高。新的种质库建成后,将与现有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和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等一起,构成系统完整的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创新研究和开发利用体系,为现代种业奠定坚实基础。 翻开农作物育种领域论文数量排行榜,中国连年稳居榜首,超过美国、日本等国家,占全世界的20%。这些年来,程相文内心始终有个信念,“我们有世界最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应该有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育种产业”。中国种子协会专家顾问组组长李立秋说,截至目前,全国选育农作物品种4万多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达到2.7万个,授权品种超过1.1万个。据统计,2018年品种权申请量4854件,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育种家们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利用我国优质种质资源,培育出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一批国际领先的革命性品种,推动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了5至6次,每次更新都增产10%以上。在广袤农田里,他们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人类粮食生产的新高度。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和品种:袁隆平和超级杂交水稻、李振声和远缘杂交小麦、李登海和紧凑型杂交玉米…… 创造中国粮食生产奇迹,离不开农业科技 【如果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那么一项技术则能创造一个奇迹,创造中国粮食奇迹的正是中国农业科技的快速进步】 如今,我国已迈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水稻、小麦、玉米3大主粮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更是世界领先。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的27%,提高到2018年的58.3%。1978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337斤,1982年突破400斤,1998年突破600斤,2018年达749.4斤。 现代农业技术同样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涝是一条线、旱是一大片,“龙口夺粮”靠的是旱作农业技术。我国有近一半的耕地在非灌区,由于资源性缺水严重,西北旱作农业区饱受干旱困扰。但该区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而且降水期和秋粮作物生长期同步,适宜采用旱作技术发展玉米、马铃薯等。以覆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西北旱作农业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打造了我国粮食生产新的增长极。 病虫害是粮食增产的克星,“虫口夺粮”则要靠现代植保技术。如果没有过硬的植保技术,迁飞性的草地贪夜蛾会让所过之处玉米几近绝产;稻瘟病可引起水稻大幅度减产40%以上。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王振营说,我国在病虫害防控方面经验丰富,有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专业的统防统治队伍、实用的各类植保器械,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以今年为例,全国小麦赤霉病防控面积同比增加28%,发病面积同比减少68%,为小麦增产赢得了主动。 农机是农业科技的物质载体。今年6月份,河北邢台清河县小麦开镰,400多台联合收割机在不同区域展开作业。据了解,全县共播种小麦29万亩,一周时间即可收获完毕。 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拖拉机和收获机数量遥遥领先。近年的“三夏”,全国有1万多个农机作业服务队抢收抢种。如果天气晴好,全国3.4亿亩冬小麦只需两周就能基本收完。如今,带有计亩测产功能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带有漏播监控功能的高速玉米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越来越多地得以应用。 先进技术在广阔田野发挥作用靠的是大力推广,“藏粮于技”。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便可在10%以上。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藏粮于技”既要“顶天”,注重科研成果的创新;也要“立地”,把先进技术推广到户。围绕农民需求,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推动将专家的试验产量变成农民的大田产量。 依托农业科技,在增产的同时,农业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农业资源利用的强度降下来了,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了。 国家重视“三农”投入,方能确保产区“粮仓”安稳 【即使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依然对粮食和农业高度重视,通过加大“三农”投入,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保护粮食主产区积极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