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战疫实录:写好历史底稿,三位前线记者有秘诀

原标题:战“疫”实录:写好历史底稿,三位前线记者有秘诀

  编者按:战“疫”时刻,一批新闻战士逆行而上。他们有的多次参加急难险重采访,经验丰富;有的精于挖掘深度新闻,思维活跃……采访中,他们冲锋在前,凭借细腻的观察、敏锐的判断和专业的思考,创作出一批视角独特、意蕴深厚的“走心”报道,写好战“疫”历史底稿。今天,我们邀请三位一线记者,讲述亲身经历,分享采访思考。

  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余国庆:

  抓住时间节点 抓住历史人物

  身处重大历史事件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角度,都有自己的记录方式。每一个媒体人也只能记录部分事件。我的一点体会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记录重要的时间节点,关注重要的历史人物

  疫情就是命令,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作为新华社驻武汉的一名分社记者,两个多月来,我始终坚持一线采访,有进危险地区的犹豫和后怕,也有稿件全网置顶的喜悦;有经历患者不幸离去的悲伤,也有见证救治成功的兴奋。

  为什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我的信念是:为历史作记录,在战“疫”中守初心。

  历史观和责任感,相信是这次疫情报道中很多媒体人的精神动力,我也不例外。这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从世界观来说,媒体人身处其中,他的每一篇报道,都是观察、记录这段历史的一个视角、一个片段。记者只有胸怀历史观和责任感,才能找到自己的角度定位,才能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义,才能让自己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也才能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思考记录所看到的一切。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从方法论来说,就是如何记录你所看到的历史。身处重大历史事件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角度,都有自己的记录方式。每一个媒体人也只能记录部分事件。我的一点体会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记录重要的时间节点,关注重要的历史人物。

  1月24日晚,一个很特别的除夕夜。我们采制新媒体报道《除夕夜,隔离区的祝福》,真实记录医护人员在这一特殊历史时刻对家人的祝福和心愿。一位年轻的妈妈对女儿说,“女儿,妈妈正在和很多人一起,守卫我们的城市,相信妈妈!”编辑到这段时,我发现自己也哭了。

  武汉“封城”后,如何适应“封城”生活?我们选取了6位拍摄对象,重症隔离室的医生、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居家隔离的小夫妻、社区防控负责人、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制成纪录片《武汉“封城”影像志——七日谈》,成为这段历史的一个注解。

  1月26日,正月初二,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余国庆(右)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同医护人员一起商讨重症隔离室直播方案。

  2月23日,这一天,我们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利用“AR眼镜+5G直播”,穿越武汉三镇,行进式直播报道,带大家看看此时此刻的武汉,受到读者的关注和认可。

  2月26日,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余国庆(右)在火神山医院采访解放军病毒专家毛青。

  春到武汉城。3月9日,武汉病例明显减少,出现重大向好的趋势。在新华社总社领导亲自部署下,我们制作《武汉24小时》融媒体报道,用一天作为线索,选取24个时间点,展现24个普通武汉人的生活。融媒体产品冷静客观而又充满生机希望,是武汉抗“疫”的历史切片。

  此外,在很多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都进行了记录,火神山医院的除夕夜,火神山医院交付,第一批方舱医院建成,第一批感染医护人员出院等等。

  2月26日,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余国庆在火神山医院内采访。

  除了记录重要历史时刻外,我们更要记录重要的历史人物。这段时间,我们记录了提出方舱医院概念的王辰院士、武汉地区首家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江夏方舱医院总顾问张伯礼院士、送病人出院的李兰娟院士、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医生、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医生等。这些重要人物的记录,是这场历史事件中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