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战疫实录:写好历史底稿,三位前线记者有秘诀(3)

  传播生态的变化,对传统主流媒体提出了挑战,同时也需要媒体人不断“转方式、调结构”,在一专多能的“专”字上狠下功夫,真正体现主流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任梦岩:

  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从广播的特性出发,抓住感染力、口述的力量、声音的力量,在疫情的报道中,能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这一点,是文字、视频所无法比拟的

  到今年3月底,就是我在特别报道部的第五年了。作为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的记者,就意味着要7×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前往新闻现场。

  2月12日,作为央广第三批报道队记者,我动身前往武汉。由于准备、待命的时间比较长,我自认为心理建设已经做得足够好。但是,当天上午接到出发的通知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特报部两位领导和中心总监把我和同事送到北京西站,坐上还在武汉停留的G505次列车,一路南下,驶向战场。

  来到驻地酒店,见到早已在这里战斗了两周的同事们。他们告诉我,物资准备还算充足,平日吃饭由外卖运来,这时候能吃上香喷喷的盒饭,已经非常知足了。

  第二天,我和同事去武汉协和西院区采访出院患者,虽然不进“红区”,但我也是异常紧张。看到其他媒体同行,那真是八仙过海,有穿防护服的、有带头套的、有带“潜水护目镜”的,各显其能。同事说,来久了,就没那么紧张了。除了口罩,去医院最多再带双手套和护目镜,不去“红区”的,真没必要那么紧张。第一天的采访很顺利,有一位出院患者面对我们特别有表达欲。

  但接下来的14天里,一天一篇稿子的发稿量,让我感觉像在“打仗”一样。

  广播报道不同于文字和电视,需要用声音表现现场,这次在武汉的报道既容易又困难,“容易”是因为前期有大量的现场素材可以选用,选题不愁,而“困难”的是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类似方舱医院等治愈患者出院的消息已经日渐平常,不再是新闻了。

  这时候,就要想法子开辟新战场,比如讲述疫情中的感人故事,采访志愿者等群体。事实上,在武汉采访,感受最深的,最让我感动的,除了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还有那些来自各地的志愿者,以及当地社区干部,有的志愿者之前从未到过武汉,这次来这里,只是单纯地想帮助别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任梦岩跟采武汉市大排查。

  另外,为了让报道有独家角度,我努力从广播的特性出发,抓住感染力、口述的力量、声音的力量。我想,在疫情报道中,借助声音的优势可以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这一点,是文字、视频所无法比拟的。

  无论是到疫区采访还是地震现场、爆炸现场,特别报道部的思路都是,一部分人跟现场动态、一部分人做深度调查。

  此次疫情报道,我们分3批进入武汉,团队里有6位记者和1位带队主任,在经历了刚开始的“乱战”后,我们及时调整了节奏,确定了6个人的报道重点方向,这样有的可以扎根社区做深度,有的跟随方舱跑动态,有的紧盯医疗队,有的专注于志愿者报道,另外,还安排专人负责每天的动态新闻对接。按照这样的“临时分口”,把工作做在前面,报道的质量、深度都有所提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任梦岩(左)采访援汉游轮“蓝鲸号”工作人员。为了弥补酒店房间不足,武汉市征用了7艘三峡游轮,作为援汉医疗队的住宿服务点,“蓝鲸号”是第一艘到达武汉的游轮。

  从2月12日到武汉至今,亲眼看着武汉一天天好起来。期间,遇到外地来支援的医疗队、志愿者,他们说的最多的是“疫情不灭、我们不退”。同样的,在前方报道的我们也坚定了信念,与武汉共进退。(本文内容分别由新华社、大众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