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科普节目的传播策略分析

摘要:在媒介融合时代,科学普及的手段与方式众多,科普影视作为科学普及的一个重要工具,呈现了跨平台传播的趋势,由此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科普节目的弊端逐渐显露,如公益性质使其向“盈利压力”让步;“科学搭台,娱乐唱戏”的属性弱化了节目的科学性;形式单一且视觉设计缺乏现代感;制作团队专业水准参差不齐等。本文以央视新近推出的《未来架构师》节目为例进行分析,为电视科普节目的今后发展提出建议:要建立健全电视科普人员教育培养体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开拓多元化盈利模式;选题契合热点,平衡科学性与娱乐性。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科普节目;《未来架构师》;策略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媒体的井喷式发展,媒介融合时代已悄然到来,各种媒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深度融合。媒介融合最初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尔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其原意是各种不同的媒介逐渐地结合在一起,出现了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融合更多的是指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的融合。我国的媒介融合正处于进行状态,促使媒介环境、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变革,并衍生出了全媒体、融媒体、万物皆媒等概念。

在媒介融合的加速推动下催生了一批新的科普平台,科普不再被束之高阁,各类新型媒体纷纷抓住良机拓展自己的科普业务空间,这给传统的科普影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新媒体科普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作为科普影视代表的电视科普节目却在逐渐走向低迷,因此引发了人们关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打造电视科普节目以应对新媒介的挑战的思考。

一、电视科普节目的发展现状

著名的教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传播渠道的日益丰富,科普影视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工具与手段,从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以其通俗易懂、表现形态多样、寓教于乐等亮点成为了衔接公众与科学的重要一环。

科普影视分为科普电影、科教电视、科幻片、专题片等类别,在发展初期科教电影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但随着电视的诞生,其画面与声音的配合可将原本晦涩的科学原理形象地呈现出来,渐渐地成为了普及度较高的一种传播手段。“中国科协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电视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其中电视科普节目功不可没。”

电视科普节目将科学知识与电视媒介巧妙结合,并有电视科普讲座、纪录片、科学实验等表现形式,历经了“引进国外—科普片—单一科普节目的出现—科普节目的系列化—科普栏目的成立”这一发展过程。其发展之初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且影响范围小、力度不强,但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强国观念普遍深入,诞生了一批优质的电视科普节目,如《走近科学》《百家讲坛》《最强大脑》《正大综艺脑洞大开》《我爱发明》《科技之光》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更为快速、新颖、便捷的科普手段席卷了大众的生活,多样的选择使得人们的使用习惯与收视习惯开始发生改变,传统的电视科普节目因此受到了冲击,从而走向衰败。有数据显示,近些年电视科普节目的播放时长从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全国电视台共播出科普(教)节目时间19.73万小时,比2014年降低2.17%。”(见表1)在与娱乐类、新闻类电视节目的竞争中,科普类节目在收视率、市场份额等方面逐渐败下阵来。如何实现电视科普节目的转型发展来缓解现存的压力,显得尤为紧迫。

表1 2012-201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电视台播出科普节目时间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科普节目的困境

作为科普影视代表的电视科普节目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虽在内容品质建设、节目呈现形式方面有所调整,“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教类电视节目传播具有实时性、多样性与互动性等特征,弥补了其在电视播出中存在的内容易逝性、形式单一性等局限。”在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下电视科普节目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具体内容如下:

(一)公益事业正在逐步向“盈利压力”让步

科教节目属于公益性事业,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各省市级电视台虽纷纷开设了科教类频道,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商品化的逻辑贯穿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而商品的逻辑也就意味着对市场的争取和对利润的追求。”迫于收视率与市场份额的压力,电视台将天平倾向了收益与回报,没有将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弱化了科教节目的地位,甚至取消了节目的播放,比如央视的《公众与科学》节目已经被淘汰,从而把优质资源留给更能抓住观众胃口的其他类节目上。

(二)“科学搭台,娱乐唱戏”的属性弱化了节目的科学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