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全媒体环境下新闻文本的虚拟化呈现与审美嬗变(4)

今天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人们既消费文字也消费图像,但是似乎更愿意消费图像。图像给人带来的冲击是震撼心灵的,它不需要文字所依赖的联想与知识储备就可以直接抵达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感情。对图像的思考更直观,所耗费的精力更节省,但是这样一种的“图像思考”行为是否更有利于人们对外界的认识与客观世界的把握,这还是需要思考的,后文将会论及。

四、转变引起的思考

(一)被动改变,还是主动选择?

如前所述,观察多家新闻媒体机构试水虚拟新闻文本,受众对其是倾向于接受而不是排斥。而且,受众对这一新形式的文本的接受属于一种消费主义视野下的审美转向。那么受众对这一形式的接受属于自主的选择、认同还是被动地刺激、强加?在面对这一新形式的选择,受众是否是自由的、自觉的?

在人的选择和发展中,理性主义者普遍拥护人的自主意识。人的自主意识是人自主决定自身生命活动的意识。由于人的活动并非是纯粹的不受他人影响自然活动, 而是在人和人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社会关系下的社会活动,受一定社会交往规则的制约。因而, 在一定的社会交往形式中, 个人为了实现自主活动就会产生现存实践的意识, 即自主意识[11]。在人的自主意识中,实现自主活动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即人的自主意识是建立在人的实际活动对人提出的需求之上的,先有需要,再有自主意识。

人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拥有生存手段。在现代社会中,获取信息能力是生存手段的重要部分之一。人需要对他所处的周遭世界作出复合真实情况且有利于自身的判断,才能在社会中生存、立足和发展。比起传统的报纸和电视等媒介手段,虚拟新闻文本具有沉浸性、交互性等特征,更强调现场感和时空穿越感[12]。这就是说,虚拟新闻文本的本质属性、价值依归是刺激受众、黏引受众、娱乐受众,而不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提供关于受众确实需要的应知和欲知的新闻。

虚拟新闻文本的作用是取悦受众,在人的注意力被严重分割的当今社会,让受众在众多的信息文本当中被迅速吸引和长时驻足在三维的社会现象重构的电子图景中,这是虚拟新闻文本的现实任务。

从新闻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虚拟新闻文本给受众提供的有效信息不足,甚至妨碍(如果把大量时间沉浸在虚拟新闻文本中)了受众对于有效信息的寻找和利用。

受众对这一新形式新闻文本的欢迎,只能说是处于好奇与娱乐的心态,沉浸过程中,受众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慰。在这一点方面,虚拟新闻算得上对人有所帮助。但是对于受众接受更及时、更重要的信息时,虚拟新闻文本起到的是阻碍作用。如果新闻媒体机构以虚拟化文本制作为主要产品形态,那么就是粗暴地改变了新闻作为信息的功能,强制地改变了受众的阅读趣味。受众在获取关于自身有用的信息时,遭到了粗暴地、无理地忽视。

(二)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

空间的体验决定着人的生存体验。人生活在现实空间,其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认识都既是以现实空间为起点,也是以其为终点的;如果将人置于一个虚拟的空间,那个空间没有劳动、没有生产、没有同伴、也没有社会关系,那么人将不为人,而成了虚拟空间的没有感情的木头人,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现实空间才是人的终极生存空间和价值空间。

毫无疑问,作为新闻文本,不论是传统的文字性的样态,还是虚拟性的样态,其故事题材都来自于新闻事件。所以,新闻描画的是现实空间,即使是作为虚拟形态的新闻文本,其制作蓝本还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其原型是现实空间。

但是在虚拟新闻文本中,其所“拟化”与呈现出来的事物只是现实的“仿像”。学者指出,在艺术创作中,意象是追求意义的表意符号,而“仿像”则是一种贬低意义的符号模式[13]。虚拟的世界是一个依靠计算机的编码世界,呈现出来的事物是缺乏自然界事物的那种灵动。在感知的过程中,人的审美感知是僵化的、仪式化的。而且,人对虚拟出来的“仿像”的感知是是不自由的,不是人经过自己大脑的联想刻画出来的。

戈夫曼曾经讨论过人们在前台和后台的表演中“角色切换”的问题。他认为,在表演中,前台和后台的切换需要给演员留够适当的时间,以使得演员自如地从一种表演行为转化到另一种行为当中[14]。从此处可以联想到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当中发生的角色转换不充分而发生的令人痛心的事实:少年错杀同学,觉得对方应该身穿有“黄金铠甲”;玩家从数层高楼跃下,认为其有轻功……当虚拟新闻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甚至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那么频繁地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发生角色转换,则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感知被重新定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