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嬗变(5)

广播作为一种承载于无线电波传输技术至上的媒介形态,伴随着建国初期对广播媒介定性与内容理念的提出,广播传输的落地范围覆盖成为支撑媒介核心价值和功能的根本。50年代初期我党中央领导人将扩大广播电视的收视覆盖范围提上议程,在农村有线广播网、调频广播技术和微博传输技术领域取得进展;80年代随着覆盖规模达到较高水平,则着眼于卫星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对广播电视传输质量和收视(听)品质的保证。在90年代互联网技术普及后,即大力拓展广播电视网络化传输的渠道,强化技术引领内容生产与传播效果的核心力量。

1、 有线传输和无线调频技术推动规模扩张

1955年中央广播局在北京举行全国农村有线广播工作座谈会,确定采取“重点示范、分批发展”的方针,积极地发展农村有线广播。1956年1月,《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颁发,掀起了建设农村广播网的高潮。“文革”期间,全国有县级广播站218座、放大站和公社广播站8435座,广播喇叭有1100多万只,达到农村广播网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50年代后期彩色电视技术在国内应用与普及,广播电视传输开始采用微波技术,截止1976年底,全国人口覆盖率达36% ,可面向全国25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同步传输节目。

70年代初期,中央首次提出创办电视以及鼓励广播系统独立采用新技术等重要观点,尤其是明确技术设备条件对于广播这一现代化宣传工具的基础性意义,强调技术为宣传服务,通过新的技术来扩大宣传辐射度的前瞻式论断。1980年先后召开的全国广播事业规划会议和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中,提出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服务于广播电视宣传工具的价值。会议明确认识到我国广播电视在事业规模、技术设施和覆盖指标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并首次从技术层面认识到广播电视发展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为文革时期遭到严重损害的广播电视事业指明了新的方向、为其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优先发展的导向基础。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中,与“四级办台”组织理念一同提出的,还有大力发展无线调频广播的技术发展政策。1983年至1988年,在广播电视微波传输技术和调频广播技术发展的深入推进下,全国广播电视台数量年均增长率约为30%,电视人口覆盖率从57,3%提高到75.4% 。

2、卫星技术、数字技术提升广播电视传输品质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确定用广播卫星覆盖全国的方针,1991年5月,广播节目传送转移到亚洲一号文星,广播传输采用卫星与微波相结合的办法,从根本上改善了广播节目传送的质量。依托于卫星直播技术的发展,1997年因大范围、长时间直播重大新闻事件较多,被称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直播年”,香港回归直播报道、五国签署边境裁军协定仪式等在国内外反响强烈,一系列重大电视直播事件所营造的媒介仪式感,使得电视的主流价值导向作用深深融入公众的生活。1998年夏天抗洪抢险的广播电视整合立体宣传,再次借助电子媒介的声像直观性强化了广播电视在公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引导和精神鼓舞作用。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央三台采用了现场报道、电话采访、现场直播等多种报道形式,以及《我们万众一心——98抗洪赈灾募捐演出》文艺晚会,充分报道了地区军民与洪水搏击的英雄事迹。至此,广播电视的技术手段日趋成熟且不断创新,广播电视的品质化发展使其逐渐取代报纸成为90年代至新千年初期的第一大核心媒介。

在全球高清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我国也开始有计划地进行高清硬件技术的初步探索,1991年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部与国家科委共同制订了高清晰度电视发展计划;1993-1995年,国际科委提出“HDTV两步走计划”。2006年,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时间表,2006年中国开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至2010年,除西部地区外,全国县级城市基本完成向数字化的过渡,2015年全面终止模拟电视广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的互联网布局与技术覆盖也在悄然推进。我国广播电视网络传播于90年代后半期兴起,中央电视台“国际因特网站”建立于1996年,2000年正式命名为“央视国际”网站;1998年12月2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正式开通;2000年9月,中央电台网注册了“中国广播网”、“中央新闻网”和“中广在线”三个站点名称。初期广播电视的网络化发展为后来移动互联网和新兴自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传播打下基础。

3、技术作为支撑的理念常态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