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3)

在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方面,1982年10月22日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在华东七省市广播电台新闻报道经验交流会上对广播电视宣传问题发表意见,明确提出“新闻是广播电视的主体、骨干”。 同年,吴冷西在《提高电视剧质量 开展电视剧评论》一文中首次将电视和电视剧纳入艺术领域加以思考,为电视剧批评和电视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1984年,《文艺广播学十讲》出版 ,左漠野在读后给作者回信中,着重阐述了关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学、电视学的设想,明确提到“广播学的建设,……还需要参考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电子学等有关方面的著作” ,在“信息时代”的学术研究中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由此为以后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指明了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方向 。

2.学科理论基础巩固与理论研究学理性提升

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专著以及对广播电视学科建设的理论著作逐步出版。伴随诸多广播电视理论专著的出版,广播的电视理论基础得以完善并巩固。1986年《广播与电视》出版,详细阐述了广播电视的性质、功能、特点以及广播电视宣传的规律 ,丰富了“广播电视学”的理论成果。同年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广播电视视野发展过程和成就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出版。左漠野、甘惜芬等理论工作者参与编撰。 1987年《当代中国广播电视》(上下册)(左漠野、胡若末、邹晓青,1987年)出版,对以往的广播电视发展经验作出完整、细致的梳理与总结。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重大攻关项目的成果《中国广播电视学》(闫玉、何大中、赵水福、白谦诚、方亢、韩泽、陆原、孙以森、壮春雨、陶皆良、施旗等)于1990出版,首次将广播电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建构与理论阐释,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广播电视基础理论的著作,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走向成熟,为其后广播电视的学科建设作出重要的理论贡献。这期间还出版了《广播电视概论》(施天权,1987年)、《电视文化学》(田本相,1990年)、《新闻广播学研究》(康荫,1982年)等著作。这些研究为广播电视学深化起到了奠基作用。

3.学术期刊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载体,问题研究更加深入

这期间,广播电视学术期刊已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大量的理论文章丰富并完善了我国广播电视的理论建设。《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于1979年创刊,1994年更名为《现代传播》,创刊初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刊载大量对美国、南斯拉夫等国家广播电视行业的研究文章,如《电视的生命源泉在人民群众之中——南斯拉夫电视事业现状》(裴玉章,1979年)、《美国广播电视一瞥》(胡耀亭,1980年)、《英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和现状》(马元和,1980年)、《日本广播协会和它的新闻报道》(贾桑,1981年)、《罗马尼亚的广播电视事业》(武子芳,1981年)、《挪威的广播事业》(何光,1982年)等,开创了国际化视野观照的理论研讨风格。同样具有国际视野和理论前瞻性定位特色的刊物《国际新闻界》创办于1961年、早期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内部刊物,自1979年起将广播电视纳入研究视野,刊载了如《苏联广播、电视发展趋向》(赵永福,1979)等一系列研究介绍国外广播电视趋势的文章。《广播、电视的“神经”和“耳目”(上)》(裴玉章,1980)一文将作者在日本联合摄制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期间对NHK广播舆论调查所的访问考察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首次将关注视野聚焦于电视“舆论调查”的引导价值和功能意义之上 ,为我国受众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学术视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