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9)

在当前多元媒介环境下,我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虽有转型的理论自觉,但还缺乏真正的媒介“融合”理论研究。随着“融媒体”、“两微一端”、“中央厨房”等新型媒介发展观念的确立与实施,传统广播电视的理论体系将被打破,真正与移动互联网、VR等新兴媒介技术融合的“大视听”研究体系,包括从内容生产、媒介整合、效果评估等多方面全新的研究体系将会继续推动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进一步转型。一方面借鉴并依托于传统广播电视系统70年来探索形成的视听语言表达系统,将新型媒介技术如移动互联、VR感官体验、场景化模式等植入传统优秀的广播电视视听节目中,在理论研究方面主动并积极探索视听节目与技术衔接的方式、策略与机制,如多屏互动、互动叙事电视节目等;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要致力于拓展并延伸传统视听传播渠道、挖掘传统视听内容的多媒介、跨媒介生产与再生产结构方式,如CNTV、@央视网、H5等新兴的跨媒介视听传播方式。中国正在由广播电视大国向广播电视强国迈进的征途上,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任重道远!

注释: 

张承芳:《哈尔滨广播师范大学、哈尔滨电视大学开学》,《新闻战线》1960年5月,第4页。

黑龙江台对农村广播部,《黑龙江台举办广播农业大学》,《新闻战线》1960年5月,第11页。

左漠野(主编):《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1页。

赵玉明:《“文革”前的<广播业务>究竟出了多少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04期,第83页。

欧阳宏生、李宜蓬:《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现代传播》2009年第2期,第14页。

根据知网“广播电视”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1966年后仅有《广播电视的未来》(1973年发表于《广播电视技术》之上)一文在技术方面进行了论述、1974年《工业电视发展的现状及其应用》(发表于1977年《武汉大学学报》)。

张振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

根据知网“广播电视”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显示,1978至1992年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呈现出较高的增长态势,为其他阶段年度增长率之最,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成为一块“热门”阵地。

杨青:《新闻是广播电视的主体——吴冷西同志谈广播电视新闻》,《新闻战线》1982年06期,第4页。

《文艺广播学十讲》由牛印文著,四川广播电视厅于1984年出版,为内部印发。

“我们需要广播学、电视学——左漠野同志的一封信”,《现代传播》1985年06期,第40页。

参见“新书《广播与电视》与读者见面”,《新闻知识》1986年9月。第48页。

参见裴玉章:《广播、电视的“神经”和“耳目”(上)——NHK的舆论调查》,《国际新闻界》1980年04期,第3页。

1986年,中央电视台运用分层随机后仰的方法对全国28个城市进行大规模调研,创办《全国28城市受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欧阳宏生、李宜蓬:《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现代传播》2009年第2期,第15页。

罗弘道:《改革开放十三年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工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年10月,第37页。

陆原:《为创建中国广播电视学作贡献》,《新闻界》1986年12月,第30页。

欧阳宏生、李宜蓬:《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现代传播》2009年第2期,第16页。

陈崇山:《新闻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研究十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年12期,第10页。

杨伟光:《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深化广播电视改革——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会》,《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12期,第7页。

相关应用理论研究文章如《建设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电视文艺》(刘习良,1996)、《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迈向新台阶》(胡妙德,1996)等。

参见郭镇之:《历史与情感 历史与经验——广播电视史研究札记两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年02期,第20页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年版,第408页。

秦敏:《“中央厨房”: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采编方式创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12月,第90-92页。

参考文献: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历年)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历年)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历年)

《现代传播》(历年)

《电视研究》(历年)

《中国电视》(历年)

《中国广播》(历年)

《中国广播影视》(历年)

《新闻战线》(历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