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7)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转型期。其基础理论建设也进入一个重要阶段。2004年,部级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理论建构”立项。历时10年,2014年作为新世纪广播电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又一次全方位、大跨度、整体性理论梳理的著作《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张振华、欧阳宏生、张君昌等)出版,该专著承继了1990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和1998年《中国电视论纲》以来广播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传统,在新的行业格局中梳理并探讨了“基本属性”、“时代环境”、“传媒生态”等十个关键理论问题,成为新时期中国广播电视理论发展的纲领性著作。2019年,《中国广播的电视学》(张振华、张君昌、欧阳宏生等)出版,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对2014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的修订增补和完善。这些著作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探究了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新定义,以“智慧广电”为核心打造智慧城市、服务智慧社会建设。在多元媒介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两部著作敏锐捕捉行业变革发展的动态,立足“当代”视野,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提供新兴的布局导向。这些著作体现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对现实具有权威性、指导性作用。

进一步拓展并建构广播电视的学科理论体系,史学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果。如《中国电视史》(刘习良,2007年)、《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2004年)、《中国广播史考》(陈尔泰,2008年)、《中外广播电视史》(郭镇之,2004年)、《中国电视批评史》(欧阳宏生,200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何苏六,2005年)、《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方方,2003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研究简史》(王文利,2008年)、《中国广播研究90年》(申启武,2010年)、《中国电视史(1959-2018)》(常江,2018年)等等。进入21世纪以来,跨学科研究成为广播电视研究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政治学、哲学、美学、艺术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被大量用于广播电视研究,广播电视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决策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现了一批优秀著作。如《电视传播艺术学》(胡智锋,2004年)、《生态电视论》(刘炘 2004),《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广播电视业》(陈富清,2002年)、《类型化广播的中国发展道路》(李欣,2018年)、《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孟建,2011年)、《纪录片创作》(朱景和,2002年)、《电视剧原理》(曾庆瑞,2006年)、《纪录中国》(吕新雨,2003年)、《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现状报告》(李幸,2002年)、《电视媒介经济学》(吴克宇,2004年)、《电视批评理论研究》(时统宇,2004年)、《电视收视率解析》(刘燕南,2006年)、《电视艺术概论》(蓝凡,2005年)、《电视批评艺术》(刘晔原,2008年)、《中国电视产业评估体系与方法》(李岚,2004年)、《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与转型发展研究》(魏文楷,2018年)、《批评与建构——聚焦中国电视》(谭天,2009年)、《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陆晔,2007)、《电视修辞学》(张小琴 2013)(21世纪中国广播前沿系列丛书10部 覃信刚等总主编)等。

2、探索广播电视在新时代的变革,回应行业热点

与此同时,伴随着广播电视在新时代的转型变革,诸多积极回应行业热点、探究转型方向的理论文章塑造了当代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新格局。

一是围绕广播电视集团化、产业化改革而产生的成果。时任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指出,要“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大型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全国性的广播影视网” 。2000年12月27日我国首个省级广电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正式成立运营。根据知网以“广播电视”、“集团化”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显示,相关话题的理论研讨在2000年起步,2001年达到高潮,2002-2003年保持平稳态势,从经验借鉴、辩证反思、战略决策、运行机制、评估体系等多方面为这一行业改革实践提供了充分理论支撑与路径保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