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5)

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提出以改革开放的变革举措开始,中国各领域均发生了实质性的飞跃式发展,作为舆论信息阵地和文化艺术桥梁的广播电视首当其冲,无论在内容生产、话语方式还是理论研究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积极回应广播电视行业热点、总结经验、提升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广播电视本体与电影、文学等艺术文化理论的融通,进一步延伸广播电视理论探索的范畴与深度。这一时期我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初步形成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应用决策和史学理论四大板块的学术格局,理论发展的思路更为清晰、理论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广播的电视理论研究逐渐摆脱初期的经验总结式话语方式,在学理性和专业性方面得以强化,广播电视理论价值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

1、理论研究接轨国家战略、与行业实践共融并进

1992年3月,广播电视部政策法规司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联合召开首次全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工作会议,共部署规划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课题115个,其中重点课题22个,标志着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进入国家战略,实现全局意义上的规划与发展。此间,出版了一批优秀著作:《广播电视概论》(刘爱清、王锋,1997年)、《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钟艺兵、黄望南,1994年)、《新闻广播学研究》(1982年)

《电视文化学》(陈默,2001年)、《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吴素玲,1997年)、《广播电视评论学》(涂光晋,1998年)、《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周小普,2001年)、《实用电视传播学》(吴信训,1996年)、《十评飞天奖》(仲呈祥,1996年)、《中国电视文艺学》(张凤铸,1999年)、《广播电视学概论》(黄匡宇,2000年)、《电视文化学》(苗棣、范钟离,1997年)、《广播电视广告学》(朱月昌,2000年)等等。1993年,北京广播学院重点课题成果《中国应用电视学》(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1993年)出版,引起业内人员关注。1998年国家“九五”重点社科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研究”,在吸收以往电视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的特色、性质、任务和功能,从宣传、技术与管理、产业经营、受众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理论体系。 课题成果《中国电视论纲》(杨伟光、王甫、欧阳宏生、王锋、张君昌、胡智锋、尹鸿、郭镇之、时统宇、童宁等,1998年)的出版标志着电视作为一门核心学科的基本确立。

1992年,北京广播电视学会与北京台联合召开《星期三热线办公》节目的研讨会。《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在1992年期间发表大量业界、学界关于“振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将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重要价值进行弘扬的文章,使得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阵地作用开始发挥并显现,《学刊应成为广播电视改革的智囊》(蒋为民,1992年)、《进一步发挥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邵汉开,1992年)等一系列文章再次强化并肯定了学术刊物作为广播电视事业实践和改革发展的前沿力量和指导作用。1999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内部刊物《广播电视理论动态》创刊,理论研究的期刊阵地继续基础发展壮大。

2.广播电视四大板块理论为格局的研究体系初步形成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电视研究逐渐形成了以电视基础理论、电视应用理论、电视决策理论和电视史学理论四大板块为基础的研究体系,多角度、全方位、纵深化的全国性理论学术格局渐成规模。

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广播电视作为媒介的本质属性出发进行的理论分析与思考,除了广播电视学科总的基本理论以外,更多的是各个二三级学科的基础理论。如广播电视传播研究、广播电视新闻研究、广播电视艺术研究、广播电视经济研究、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等等,1998年高鑫出版《电视艺术学》,结合电视艺术创作实践,深入、全面阐释电视艺术的语言表达、审美特征与规律,建构了电视艺术作为学科的体系。2000年,欧阳宏生出版了《电视批评论》,建立了一套中国电视批评理论体系。受众研究方面,《论电视的受众》(胡正荣,1996年)出版。《新闻广播电视受众》(陈崇山,1992年)系统、全面、科学地阐述了改革开放试下背景下的受众观念,探讨广播电视传播中受众工作的方法与意义。 此外,广播电视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继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与国际广播电视基础理论研究相当的话语水平和学术格局。 《电视剧美学》(路海波,1987年)、《电视剧艺术论》(刘晔原,1995年)》等著作将电视剧(片)艺术审美理念植入电视剧(片)创作与欣赏中,为推动电视(剧)艺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