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6)

广播电视应用理论主要是针对当前广播电视领域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自90年代初期开始,围绕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理论研讨增多,理论成果也逐渐丰富,加之广播新闻改革中“珠江模式”的成功效应,广播电视的理论研究也掀起了关于经济台、系列台等广播电视节目改革的浪潮,为全国广播电视的节目改革提供了理论引导。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和思考方面的应用型文章也从实践的角度为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此外,广播电视的语言艺术研究、广播电视播音主持采访理论等直接源于一线并有针对性的指导实践的研究也走向了深度与专业。

决策理论研究方面,对广播电视在新时期的性质与功能进行再确认,明确广播电视的宣传导向作用的理论文章为广播电视政策的顶层设计提供了多角度的理论探讨。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方向的明确,广播电视作为党和人民喉舌,承担起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把握舆论导向等议题成为广播电视性质与功能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量学术研讨文章从宏观策略方法等角度进行全面的阐释 。此外,从产业经营和管理的角度思考广播电视决策方向的理论文章也在此期间成为主流,如周鸿铎教授在90年代中期围绕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和经济功能进行的系列理论研讨:《广播电视信息产业的功能》《关于电视节目市场研究》,陆地出版《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999年)等。

史论研究方面,在上一阶段以赵玉明等学者倡导下,广播电视史学研究学术阵地逐渐壮大。1992年,郭镇之发表《历史与情感 历史与经验——广播电视史研究札记两题》一文,以提高专业是研究水平的方法和措施为目标,突破以往纪念文集、资料汇编式的广播电视史研究成果,赋予广播电视史学新的内涵价值。 1990年由赵玉明教授主持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社科基金研究广播电视领域的项目、列入国家规划项目建设。由此,中国广播电视史论研究不仅实现了行业历史的文献和资料梳理,而且实现了行业的理论历史资料的总结与汇编,体现了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深入、专业化发展达到新的历史阶段。

3、广播电视研究现代化与理论期刊特色形成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研究成果体现除学术论文、评论、专著等以外,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王甫等创办的《精品赏析》栏目,以电视手段研究电视,一时间全国出现了一批类似节目,使电视研究日趋现代化。

随着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四大板块格局体系的完善与有序发展,原有作为广播理论研讨阵地的广播电视刊物也相互配合,各自在四个领域内突出特色、形成鲜明的风格,如《现代传播》(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成为广播电视基础理论和决策理论的主要阵地,在进一步介绍国内外优秀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广播电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和深度价值;《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与《电视研究》《中国广播》成为广播电视决策理论应用理论研究的主要话语阵地,在此期间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对广播电视的内容生产提供了大量具有前瞻性和务实价值的理论研讨成果。

此期间,全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蔚然成风。为了推动理论研究的开展,更好地表彰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经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批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在全国展开了一年一度的广播电视论文、两年一届的广播电视论著评选活动。在全国开展“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评选活动,一批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得到表彰奖励,大大地鼓舞了广大理论工作者理论创新的积极性。

四、新中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转型发展时期(2002-2019)

随着上一阶段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体系的逐步成型,理论源于实践并作用于实践的研究趋势愈发成为广播电视业界和学界的自觉。围绕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新闻改革等一系列行业发展转型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充实广播电视理论的研讨范畴。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在我国的推广与新千年的逐步普及,网络化传播重构以往广播电视的媒介传播格局,加之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移动传播终端作为整合多元传播渠道的立体化媒介迫使广播电视面临深度的融合与转型,在困境与机遇并存的当下,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一方面肩负起改革探索与路径决策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推动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向着更为丰富的跨学科和跨文化视野拓展。

1.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稳定发展,其它理论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