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4)

1984年广播电视部创办业务性刊物《广播电视战线》,北京广播学院新闻所于1984年创办《新闻广播电视研究》,此外还有《电视文艺》《电视业务》(《电视研究》前身)等刊物创办。1981年《电视大学》创刊,该刊围绕发挥电视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电视教育经验,发表了大量电视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章。1987年7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创办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全局视野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到1990年全国共有相关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刊物60余种。

相较于起步时期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深受国外影视艺术、传播学、语言学等理论的影响,有了较为系统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出现了较多具有一定深度理论价值的研究型文章,为广播电视业务发展提供更为科学、有价值的理论指导。诸如广播电视的受众研究《我国广播电视中的受众参与形式与功能》(周江南,1987)等,以及广播电视史学研究《广播史学研究刍议》(哈艳秋,1987),广播电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如《广播电视的软科学研究刍议》(吴贤纶,1987)、《探讨广播电视事业的经济属性》(周鸿铎,1990)则首次提出并观照了广播电视的经济产业功能,成为当时具有前沿意识的广播电视理念。

4. 学术阵地的专业化建设、学术研讨活动常态化

期间,电视理论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1982年广播电视部成立政策研究室,1983年中央电视台成立研究室, 1985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成立,1986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成立, 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之下,还出现了各类专业化二级研究委员会,如“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史学研究委员会”以及各省市的广播电视社会团体,如江苏省广播电视学会(1987年成立)。除广播电视业务领域研究阵地的壮大之外,广播电视学术理论阵地也在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建立。至1986年5月,广播电视系统的研究机构已经发展到15家,专业研究人员近百人。

各省级广播电视学会纷纷成立并围绕本省广播电视业务展开理论探讨与经验分享。电视理论研究实现了从业务探讨与学术理论的相互配合,围绕“四级办广播电视”“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电视艺术”“电视文艺”“电视节目栏目化”等一系列举措展开探索与理论争鸣,形成了一批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又富含理论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评优评奖等活动进一步调动业界和学界在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方面的积极性,为广播电视领域“理论引导实践”创造更具影响力的平台。 1982年,相关期刊开展了全国首届优秀电视剧评选活动。1990年,北京广播电视学会举行新一届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奖活动。各省级广播电视学会也纷纷效仿,在全省或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评奖活动。

作为促进业界与学界的沟通交流、创造更为便捷高效的理论研讨环境的广播电视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纷纷举行,成为了支撑广播电视业务改革、理论拓展和学术升华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5月第十三届国际电视讨论会召开。1986年,首届广播电视学研讨会举办,会议围绕广播电视“有学”与“无学”展开争鸣,进一步明确广播电视研究对象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史学三大类,努力为建设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学作出贡献。 1986年和1987年,中央电视台分别在北京召开“电视新闻改革研讨会”、在太原召开“全国电视剧美学研讨会”。同年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召开了首届理论研讨会, 探讨广播电视性质、功能、任务等论题。1986年6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首次召开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研讨会。1988年4月,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举办“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研讨会”。1990年《当代电视》举办“胡连翠戏曲剧个人研讨会”。1991年,中央电视台 召开了“黄一鹤电视艺术研讨会”。这些研讨活动进一步推动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走向高质量和高水平。

1981年始,由中央电视台组织(后转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组织)的电视评奖活动成为电视节目评价和业务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在追求业务提升的同时也带动理论探讨的针对性价值。1991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起组织全国广播外宣评奖活动并常态化为每年一届。评奖是有效衔接行业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重要渠道,从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角度而言,进一步提升优化了理论研究的对象、有效引导了理论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三、新中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繁荣时期(1992-200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