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热呈现”与“冷遮蔽”——短视频中的中国新时代三农形象(5)

(1)主动寻求技术赋能。新三农形象的“热呈现”首先体现在个体对短视频技术的主动寻找与使用。识读、使用低门槛的技术逻辑让媒介资源更加易得,更广泛的群体获得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权力,其中最直观的权力是自我表达与展示。从图10可以看出,“大叔”、“小伙”、“老奶奶”等是短视频中高频出现的拍摄或被拍摄主体,例如,“本亮大叔”在田间弹吉他唱歌,农村老奶奶在手机镜头前做美味农家饭。任何人都能够在短视频中自我表达,主动呈现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

技术的更迭和普及为三农领域带来红利。无论是视频内容中的创意搞笑设计、荒诞展演,还是利用短视频进行电商商品销售,都是使用者主动寻求媒介、使用媒介的过程。在以往,农村现实的展示与形象的塑造始终固存于传统媒体的叙事框架之内,是被表达者、被观看者。而利用短视频技术进行的自我呈现是个体积极、主动发挥能动性的呈现,中国农村在短视频中主动出场展示。

(2)传播格局中向主动地位转变。中国农村的传播上处于“城市-乡村”不对等的二元结构中。首先,由于经济不发达和社会地位的原因,农村所掌握的媒介资源非常匮乏,如村广播、黑板报、有线电视,在传播格局中一直处于失语地位;其次,被塑造的农民形象存在矛盾:一方面是贫穷落后的地区形象、与城市文明相悖的理念习俗,一方面又展示着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支持和成就。这种两极化形象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在报道中的偏见与刻板印象。

最新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年增长率为6.2%[4]。

短视频赋予中国农村在传播格局中拥有更大程度上的自主权与话语权。农村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愈发成为短视频原生内容生产的主要力量。三农在媒介传播格局中正在经历被动到主动的地位转变,由过去的被消费转向生产、消费、被消费并存。农村群体观看、创作愈发积极,生产出大量UGC内容、通过短视频平台观望外部世界进而成为生产和消费主体。

(3)文化意义上的主动。主动寻求技术使用并自我呈现的过程必然需要依赖符号的生产与表达。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每天产生海量由微观符号组成的三农内容。其中的文字符号、图像符号都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并揭示出背后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文化心理等因素。

例如,文字符号上,近几年在短视频平台走红的“双击666”、“老铁,没毛病”等引发网友跟风的网络流行语,进而形成快手等平台特有的老铁文化。图像符号上,“农村小伙儿逆袭走上人生巅峰”的主题、情景剧中回忆剧情采用黑白慢镜头等模式化影像处理体现出背后的草根话语。视频中呈现出的符号集合以短视频的方式在互联网中汇聚,形成特定群体的亚文化进行寄情表达、认同获得,并与主流文化做出消解对抗的尝试。

2、主观呈现

主观是哲学范畴的概念,指人的意识、精神方面的内容,与“客观”相对。三农短视频的呈现是微观的,是基于个体意识与行为习惯的主观呈现。

(1)呈现自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短视频的兴起开启了“竖屏时代”。媒介终端和应用内部交互设计的变化带来视觉构图和拍摄手法的转变。竖屏时代的拍摄以“我”为中心,“我”是画面主体,更是呈现内容的焦点。竖屏的短视频画面更加聚焦,视野范围缩小,是微缩后的景观呈现。较强的移动性、聚焦拍摄主体——竖屏时代的个体展演与横屏的全景展示背后的价值观也有着很大不同。以“我”为主,“我拍故我在”、“拍我故我在”的自我视角呈现是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个性化、个体主义的一次网络汇聚式展演。

(2)呈现自我意识下的世界。短视频是联通农村与外部世界的窗口。用户通过短视频这一中间介质呈现自我认知下的世界:一段乡间美景、一场农家宴席、一件及时记录下的生活趣事。新媒介时代,人人拥有把关、选择过滤的权力,短视频中的内容是个体筛选后的呈现,选择拍什么和如何拍摄呈现的背后是个体思维意识、文化惯习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因此,不同个体透过短视频展现的内容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拍摄手法、构图等技巧使用层面,更体现在内容生成背后的价值观、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因素造成的认知差异。当用户拿起手机拍摄短视频时,景框中选择呈现的内容就不可避免的打上个人的烙印。而主流媒体呈现下的内容往往是根据媒介生产框架进行建构,也要遵循媒介组织的定位、规章选择报道内容及呈现角度。

(责任编辑:admin)